杨宇霆、常荫槐被杀是东北近现代史上,特别是张学良执政期间的重大事件。二人在张作霖执政时期都曾担任重要职务。杨宇霆,1885年8月29日生于辽宁省法库县蛇山沟村,幼时有过目成诵之才的赞誉,1904年,考中清朝末班科考秀才。后就读奉天省立中学堂,一年后即被选送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炮兵科学习。学成回国后,历任炮兵队队长、管带;东三省讲武堂教官;陆军部一等科员;东三省军械厂兵器科长、管带、弹药队长、厂长等职。1916年,张作霖任奉天督军后,杨长期充任奉天督军署参谋长、东三省巡阅使署总参议等要职。
常荫槐,原籍是山东省寿光,后迁至吉林省梨树县西北刘家馆子乡落户。1910年毕业于奉天法政学堂,此后,随其兄常荫廷进入黑龙江都军署课任额外科员,1921年,随许兰洲部剿匪,任参谋长。第一次直奉战争时,任许兰洲骑兵司令部参谋长。第一次直奉战争后,被张作霖任命为军警执法处处长。此后经杨宇霆推荐出任奉天全省清乡总办,1925年出任京奉(京沈)铁路局局长。1928年7月,出任黑龙江省省长,同时仍兼任京奉铁路局局长。1929年1月10日下午,杨宇霆、常荫槐一同来见张学良。向张提出要成立一个东北铁路督办公署,理由是中东铁路是中苏合办,不受东北交通委员会管辖,如果成立铁路督办公署,可将所有铁路纳入管辖范围之内。杨宇霆已将成立公署的文件拟好,由常荫槐出任公署的督办。张学良说,这件事涉及外交,应慎重考虑,东北的局势刚安定下来,不要因此引起外交上的纠纷。应当说,杨常主张成立东北铁路督办公署的目的,是出于维护铁路权益和主权。而张学良主张暂缓进行,是出于东北政局的稳定,双方对此问题没有本质上的分歧。杨宇霆当时坚持要张学良马上签字同意。张学良不露声色地约他们晚餐后从长计议。当晚19时左右,东三省兵工厂督办杨宇霆、黑龙江省长常荫槐一同来到大帅府老虎厅会客室。刚刚落座,警务处长高纪毅和侍卫副官谭海率领六名卫士,就破门而入,六支手枪同时对准杨常二人。由高纪毅宣布:奉长官命令,你们反对易帜,阻挠国家统一,着将你们二人处死,立即执行。杨常闻言,顿时木然,脸色苍白,一句话也没说出。分别由两名卫士按住,分别由两名卫士从头部向下开枪,结束了两人的性命,当夜陈尸老虎厅。
张学良于第二天上午召集张作相、翟文选、王树翰、郑谦、臧式毅、孙传芳等东北保安委员会委员进府,宣布杨常已被杀。众听此言,惊愕不已。张让秘书长郑谦草拟电稿,郑提起笔来只是摇头沉吟,一个字也写不出来。改刘鸣九执笔,终拟出电稿。事后陆续发布了《东北三省保安总司令布告》、《张学良致中央政府通电》、《张学良致三省父老电》、《追述杨常伏法经过详情》、《杨常伏法之判决书》等。判决书等文件对外宣传杨常的罪状是:暗结党羽,图谋内乱,勾结共产,颠覆国府,阻挠和议,把持庶政,侵款渎职。于本月十一日召集会议,并邀彼二人列席,当众按状考问,皆已俯首服罪。审讯历四小时之久,咸认为私运军队,勾结党徒,图危国家,均属确凿有据,已构成内乱罪和叛乱罪,遂依法判决,立地执行枪决。为此,还专门举行记者招待会,张学良亲自与记者谈话,说处决杨常,确实经过相当之法律手续。事实上,杨常被杀,根本未经过任何法律程序。正如刘鸣九回忆文章所说,当时公布的材料都是枪杀杨常之后,由秘书人员炮制的,根本未经过任何法律程序。
刘鸣九还强调:以叛乱罪名加诸死者,实无根据。张学良处死杨宇霆、常荫槐事件,是张学良执掌东北军政后的重大事件。该事件的发生,既体现了张学良作为政治家的决断能力和气魄,也反映出他不自信的一面。从方法上,张学良采取的是中世纪喋血功臣之类的老办法来解决权力之争,是极不可取的。古代社会喋血功臣均是为了权力,而张学良也同样是为了权力。我们得出结论说,张学良是为了巩固他个人的领导地位,才采取这种方法杀害了杨常。张学良在杨常被杀后,特别是在他恢复自由后,谈到枪杀杨常的原因时,认为杨常虽无叛变行为,但偷买了军火,即等于准备叛变。是为了防患于未然而杀害杨常的。这是张学良回避本质原因的一个唯一的理由,在某种程度上也有为自己辩护的成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