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为移动互联网入口,二维码由于技术几乎零门槛,商家常利用“扫码”来推广自己的品牌、微店等。不法分子则将木马程序、扣费软件等植入其中,消费者扫码被骗的案例屡见不鲜。据早先报道,所谓的地铁扫码“创业者”则通过“扫一个、赚一个”的甚至月入过万。这条“黑色产业链”到底谁来管?
“其实扫码求和散发小广告类似,都违反了《上海市轨道交通管理条例》第三十一条。”上海地铁行政执法大队三中队连德铭表示,扫码这种商业推广本质上和散发宣传品同属一类,“求扫码”本身就是一种骚扰。连德铭建议,“乘客如发现可疑情况,既可以联系执法大队,也可以找轨交公安,站内的工作人员也可以提供帮助。”
连德铭以地铁3、4、7号线为例向记者介绍,三中队分为4组,或乘坐轨交或站台巡逻来发现类似扫码行为。他表示,“求扫码”和“小广告”不同,其呈现明显的季节性,“2016年夏天,一天可以抓到十几个,而天一冷就明显少了。”原来由于天气炎热,不少本在“地面拦截”、“路边设摊”的人员“转移战线”来到地铁。针对此类情况,去年8月上海地铁就曾联合轨交公安开展过多次专项行动。
但是,“求扫码”这种行为缘何还时有发生?“教育劝离是主要采用的手段,”连德铭告诉记者,“目前还没有更加有力的处罚方式,造成了执法难度较大。”
那么,面对屡禁不止的“求扫”、“求”市民该怎么办呢?
上海地铁呼吁,为了保障个人信息安全,勿轻信陌生人的宣传,谨慎扫码。“你不扫,他不扫,没了市场,扫码自然就扫不下去了。”同时也建议,切勿因“同情创业”轻信不了解的二维码,“创业不易,安全更重”。
“打扰您一下,我自己做营养早餐创业,可以扫码加一下我吗,谢谢。”一个二十来岁的女孩把自己的手机摆在网友“翔神”面前。女孩语速快,动作麻利,加“翔神”扫完码后,她立刻挪到下一位乘客面前。
“你吃过奶昔不?”这是“翔神”收到的第一条“地铁创业者”的。
“翔神”看了这个女孩的朋友圈,里面大都是一些瘦身心得、旅游心得,或者就表示自己在参加培训、组织团队聚会。“给人感觉一直都很忙。”
露露也是地铁扫码的“创业者”。在接受《新闻晨报》采访时,她坦言,自己并非什么“创业者”,而是某公司的“营养顾问”,主要的工作就是找到潜在消费者,进而推销保健品及减肥产品。
待遇方面,露露按照扫码量给助理开工资,没有固定的工作时间。“2块钱一个码,如果能在最短时间内扫码5000个,可以交给他三个号。目标都是自己定的,今天的一个新朋友,第一天就扫码41个”。
一位自称“丁总”的“创业者”向《新闻晨报》透露,在这行近1年里,他曾给不同的“老板”打过工。扫一个码最高时能拿到3.5元,最少能拿到2元。“以前靠这个能赚到2万元一个月,现在肯扫码的人少了,而且地铁也在抓,不好做了。”“丁总”说。“而之所以选择地铁这个场所,是看中它的低成本。”
这些营销者往往是先挣扫码的“小钱”,如果有人表示出一丝的兴趣,营销者就会主动邀请你去他们的门店,再卖产品挣“大钱”。如此以来,“创业者”便可挣“两道钱”,即扫码钱和产品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