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个泡沫就是——ICO。
这个周末,币圈的投资者心急如焚。从年初到现在,ICO展现了如火如荼的财富效应,不仅吸引了区块链、数字货币、交易平台、VC圈投资人,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普通投资者,从技术男到家庭妇女,从海归到卖菜小贩。
继8月30日ICO项目平台ICOINFO宣布暂停一切ICO业务之后,9月2日晚间,国内三大比特币交易平台之一的比特币中国发布公告称,从即日起暂停ICOCOIN充值与交易业务。比特币中国表示,其将于9月3日下午6时暂停ICOCOIN提币业务,请用户于在9月3日下午6点前将ICOCOIN余额提现。而ICOCOIN在比特币中国上线还不到一周时间。
据“每日经济新闻”报道,在ICO领域带有风向标性质的ICOCOIN,9月2日暴跌近36%,总流通市值在24小时内蒸发约2440万美元(约合人民币1.6亿)。此外,9月2日,比特币在触及5012.66美元历史新高后便出现暴跌,在一日内跌幅超过5%。
1、什么是ICO?
对于多数中国人来说,直到8月下旬才听说ICO这个英文缩写。而在此之前的两三年里,已经有相当一批人通过ICO暴富,有人的资产甚至翻了数千倍。
那么ICO到底是什么意思?简单地说,就是一种新的数字货币的首次发行募资。
大家都应该听说过比特币,这是一种数字货币。比特币的价格上涨,引发了大量模仿者,希望创立新的数字货币。在创立的时候,就需要募集资金。
于是一种新型的募集资金方式出现了:大家可以用比较成熟的、公认的数字币当做资金,来认购新的数字币的股权或者数字币。这类似于股票的IPO,所以被叫做ICO (Initial Public Offerings)。
ICO完成的项目,需要找到或者建立一个平台,来让“新币”流通,最终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。说白了,需要建立“传销链条”,找到更多的“韭菜”买单。如果能找到,发起人和ICO阶段的认购者,就可以实现财富的大幅升值,一夜暴富。如果营销失败,没有人来“抬轿子”,则ICO失败,投资者的钱就打了水漂。
于是,无数的新“数字货币”、“第N代数字货币”被ICO出来,漫天飞舞。甚至出现了“马勒戈币”、“韭菜币”等。各种ICO项目的推介会满天飞,越来越多的人和钱被卷入。
上图转自《2017上半年国内ICO发展情况报告》:截至2017年7月18日,监测发现上线并完成ICO的项目65个。其中,2017年以前共上线完成5个项目,今年1-4月份上线8个,5月份上线9个,6月份上线27个,7月份(截至7月18日)已上线并完成16个。
当年,P2P(互联网金融点对点借贷平台)行业疯狂发展时给出了高至20%的年化收益率;如今,很多“不靠谱”的ICO(Initial Coin Offering,虚拟货币首次公开发售)项目甚至打出了200%、2000%的收益率。
即便收益率高得离谱,投资者依旧趋之若鹜。数据显示,今年上半年国内ICO累计融资规模已达26.16亿元人民币。
2、ICO是如何形成的?
回溯ICO的历史,最早可追溯至2013年,但当时还没有形成ICO这个概念。早期的ICO项目被视作众筹的一种形式,后期才逐步被提炼成ICO的概念。
2013年6月,万事达币(MSC)在Bitcointalk论坛上发起了众筹,共众筹5000个BTC,被认为是明文记载最早的ICO项目。2013年底-2014年,币圈内涌现出了大量的ICO项目,其中便包括至今依旧活跃的几个大币种。
2013年12月,未来币NXT成功发起ICO募集,募集21个比特币,当时约为6000美金,NXT发展势头很好,被称为竞争币三剑客之一,后来竞争力下降,目前NXT位居数字加密资产市值排行前50名,约为1亿美金左右。
2014年,比特股Bitshares和以太坊Ethereum先后发起ICO,将ICO推上高潮,以太坊也被视作迄今为止最成功的ICO项目。2013年年末,以太坊创始人Vitalik Buterin发布了以太坊初版白皮书;2014年7月份,团队创建了以太坊基金会,在24日开始了创世纪预售,为期42天,累计募集31,531个比特币,共发行7200万以太币。
2015年以来,随着以太坊为代表的智能合约区块链平台的成熟,大大降低了区块链创业和ICO发行的成本,ICO几乎成为区块链创业企业融资的标配。进入2016年以来,随着区块链概念的火爆,基于区块链的创业项目开始在国内受到,国内开始出现专门为ICO提供服务的平台,生态链的成熟反过来催发了国内ICO热潮。
3、ICO为何会被监管盯上?
8月28日,美国证监会发布关于谨防ICO骗局的警告。其称,部分声称与ICO有关,或者声称正在进行ICO发行的公司,可能存在诈骗。
正如美国证监会的警告:这些声称拥有ICO技术的公司,可能存在“拉高出货”和“市场操纵”两种欺诈可能。
一方面,价格在操纵下如同“过山车”,一夜暴涨数百倍的造富神话,在吸引投资者进场的同时,他们也面临着暴跌的风险,倾家荡产者或不在少数。
另一方面,资金的大量吸纳,破坏了正常金融生态,吞噬了社会民众财富,ICO通过区块链来组织金融活动,绕开正规银行、证券、保险等金融机构监管,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区块链从事金融活动,更加剧了社会金融的混乱无序。
加之缺乏信息披露,资金筹集与使用欠缺托管机构监管,以及对投资者没有进行适当性提示,便容易诱发资金断链,以及卷款跑路等案件。
数据统计,从2012年到2016年4年里,ICO融资复合增长率达到547%;今年上半年,国内的ICO规模也已逾26亿人民币,国内参与ICO的人数达到200万人。至此,将ICO纳入正式金融监管已是刻不容缓。
4、ICO为何被定性为涉嫌非法集资?
据财新网报道,央行相关人士研究了大量的ICO白皮书,得出的结论是:“90%的ICO项目涉嫌非法集资和主观故意诈骗,真正募集资金用作项目投资的ICO,其实连1%都不到。”
ICO一度被认为巧妙地规避了《证券法》和《处置非法集资条例》等相关内容。经监管部门与多位资深法律专家讨论,得出结论:ICO仅仅是穿了合法的马甲,其本质就是变相非法集资。除此,即使ICO可以摆脱非法集资的嫌疑,但也涉及明显的合同诈骗。
这意味着,ICO不得再被允许公开发行,其活动会大量萎缩并转至地下。存量的ICO项目则由交易平台自身消化。同时,根据处置非法集资的责任主体分工,将由各地金融办(局)履行监管职能。由此,ICO被取缔不是没有可能。
闻风而至的监管
ICO监管山雨欲来,不少ICO相关方选择暂停业务,等待监管政策正式明确。在最严厉的情况下,涉嫌非法集资的定性,不排除ICO将面临被取缔的结局。
央行、证监会甚至网信办均在调研ICO的相关事宜,其中证监会正在要求相关智库提交有关ICO的调研报告。尽管监管层、中央和地方的脚步不一,但是监管态度已经比较明确。
多家财经媒体放出消息:称由央行金融市场司组织,证监会、银监会多个主要司局和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代表参加联席会议。在此次会议上,监管层酝酿的可行性方案。一些敏感的ICO平台甚至开始暂停业务,一旦监管的大锤落下,便是这场击鼓传花的游戏终结的那一天!所有的泡沫都将在半空中散去!
就如同不久前浩浩荡荡的P2P老板带着小姨子跑路一般,如若再不强监管,只怕未来跑路太多,连小姨子都不够用了,而虚拟货币不可追踪的性质,连后续的追查都展开不了。
匪夷所思的是,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,征收“智商税”不是越来越难了,而是越来越高效了。